党史学会
党史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动态 > 党史学会

武汉市中共党史学会简介

发布日期:2015-06-23 09:54:00

武汉市中共党史学会成立于1985年10月,为研究中共党史和武汉地方党史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挂靠市委党史研究室,地址在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公园路53—1号。学会接受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业务指导,并接受市民政局社团登记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1985年10月、1989年3月、1996年1月、2009年11月,先后召开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学会理事会,杨湘海任第一届、第二届学会理事会会长,欧阳植梁任第三届学会理事会会长,易福才和余英杰先后任第四届学会理事会会长。

市党史学会实行单位会员制。单位会员有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新闻广播电视局、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市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3个区委党史办公室、13个区委党校、市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市公安局史志办公室、市总工会研究室、共青团武汉市委研究室、市妇女联合会研究室,共计43个会员单位。现有学会理事47名,常务理事16名,会长1名,副会长4名。

2009年11月,武汉市中共党史学会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有关精神,对学会章程进行修改和规范,共8章48条。《章程》规定了学会的指导思想、业务范围、会员入会条件、组织机构及负责人的产生和罢免、资产管理与使用原则等重大问题。

市党史学会的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一突出”、“两跟进”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执行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遵守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尊重科学,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更好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服务。

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委的领导下,组织、联络和团结全市党史编研、教学人员和有志于党史研究、宣传的各界人士,开展中共党史和武汉地方党史研究,并从史论结合上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促进地方党史的繁荣与发展;开展中共党史和武汉地方党史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为培育“四有”新人服务;结合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开展资政研究,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活动,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帮助会员进行专业进修。

市党史学会成立后,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党史研究、宣传教育、学术研讨等活动,举办培训班,评选党史研究优秀成果,推进了武汉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是党史部门,不包括其他系统),学会成立以来,学会会员共发表党史论文及文章2000多篇,出版党史著作及资料书籍近400部(本),200多部(篇)党史著作和学术论文获奖,其中《中共中央迁汉》、《1927年中共中央长江局》、《1930年中共中央长江局》、《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侏儒山战役》等课题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和军史研究的空白,《中国共产党武汉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黎智纪念集》、《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一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概述》等著作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史》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评为全国党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电视专题片《光辉的起点》、《夏明翰》分别获得湖北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党史部门优秀成果奖影视音像制品类二等奖。举办和参与举办党史展览200多场次(包括文化部门),参展观众上千万人次;开展党史宣讲600多场次,听众20多万人次,武汉党史宣讲经验被推介到全国基层党史部门;举办培训班50多场,组织和参与组织学术研讨会、座谈会100多场。武汉市中共党史学会多次被评为全市先进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