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古田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发布日期:2018-03-29 09:40:00硚口区委党史办公室
硚口古田地区是武汉市首批老工业基地,建国之初被列为国家156 项恢复性建设项目之一,武汉的第一根火柴、第一块肥皂、第一桶油漆都出自这里。古田地区也是全市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集聚了全市三环线以内80%以上的化工企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5.8平方公里化工区范围内管道纵横、烟囱林立,分布着远大医药、无机盐等15家大型国有集体化工企业和84家租赁型化工企业,周边自发集聚各类化工市场十余个。繁荣的化工产业为市、区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也让硚口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市民曾这样形容:“低着头、朝前走,闻到臭气是硚口”,讲的就是化工企业对硚口环境的污染。特别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原本处在城市边缘的化工企业“嵌入”主城区,厂区被大型居住区和商业区包围,严重威胁区域环境质量和群众安全,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整治搬迁势在必行。
2008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三环线以内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要求,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三环线内化工生产企业搬迁整治工作的意见》,由市三环线内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其中涉及硚口区99家化工企业,占全市搬迁企业总数的83%。硚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工作,成立了区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古田地区化工生产企业搬迁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化工企业搬迁整治纳入全区目标绩效管理,区人大将搬迁整治工作列为2009年1号议案。2011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并将其作为硚口转型发展的三件大事之一全力推进。
经过八年奋战,历经两届区委区政府、三任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科学调度、周密安排、精准发力,古田老工业区内99家化工企业全面实现停产外迁及厂区搬迁腾退,安置企业职工4万余人、拆迁居民2112户,搬迁过程实现“零安全事故、零越级非访”,在三件大事中率先完成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历史重任。2013年,以化工区为核心的古田老工业区纳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得到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承担起“北有铁西、南有硚口”的全国示范重任。区委、区政府谋划建设“汉江湾”,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进一步加快了古田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步伐。当下的“汉江湾”利好政策叠加:汉正街都市工业区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顺利开幕;汉江湾古田生态新城建设入选C40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92个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达962亿元,汉江湾已成为武汉最具价值、最具潜力的投资热土,烙印着武汉百年工业激情的古田老工业区正由“化工时代”向“汉江湾时代”华丽转变。
一、主要进展和成效
(一)搬迁扩张发展,企业做大做强
区委、区政府引导企业抓住外迁机遇,拓展发展空间。15家有土地的化工企业中,4家分别被中央商务区、地铁集团、中原印务收购,2家转产,1家自行外迁,8家由政府收储的企业分别迁往化工新区、东西湖、沌口、阳新、应城、潜江等地,发展前景良好。力诺双虎、有机实业项目入驻化工新区后, 企业用地扩大6倍、年产值增长数十倍,因为与武汉80万吨乙烯生产基地仅一墙之隔,产品无需包装运输,直接通过管道输送,成为“大乙烯”项目靠得住的“小伙伴”。无机盐化工新厂全部投产后,产能增长近10倍。远大医药生产环节外迁至沌口、阳新等地,成为当地税收大户,企业总部入驻武汉城市广场写字楼,税收突破亿元大关。
(二)加快改造更新,拓展空间潜力
按照“整体外迁、成片开发、留驻总部”的思路推动化工企业搬迁,同步做好安全监管、职工安置和土壤修复等工作。古田老工业区内99家化工企业全面实现停产外迁及厂区搬迁腾退,332家工业企业已有295家完成改造任务,占规划搬迁关闭企业总数的89%。企业在搬迁过程中获得了“新生”,化工企业搬迁启动片一期凯德·西城、二期招商江湾国际等项目正加快建设。
(三)突出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
委托市规划院、东南大学编制《古田生态新区综合规划》《古田二路城市设计》,将规划成果纳入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汉江湾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启动编制汉江湾开发建设实施方案,组织骨干力量研究开发建设内容、开发时序、产业定位,从上位规划、综合规划到实施方案,更加科学、细致、精准地实施汉江湾建设。
(四)加快产业培育,推进产城融合
不断深化产业发展思路,汉江湾古田生态新城作为产业创新主阵地,产业培育成效初显。现代商贸业业态齐全。宜家家居、宜家荟聚、红星美凯龙比邻而立,与竹叶海公园、张公堤森林公园、张毕湖公园三大公园相连,形成武汉首个“购物公园”。凯德·西城、南国西汇广场等商业项目抢占黄金节点加速布局,汉西建材家居骨干商场全面转型升级。“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效应逐步显现,专业园区达到20万平方米,集聚电商企业400余家。工业服务业加速集聚。发挥传统老工业基地优势,在引导工业企业外迁生产环节的同时,留驻企业的管理、营销、研发、结算总部。目前,海尔智慧广场开工建设,力诺、航天电工、二电线等一批企业正在谋划建设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健康产业空间巨大。集聚迪安诊断、兰卫医疗、海王星辰、朗迪医疗、修正药业、春雨医生等知名企业30家,建成同心健康产业园,打造高端智能的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同时,注重汉江湾生态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楚艺馆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江城壹号一日游项目被纳入到全市旅游街区,策划了园博文化游、竹叶海购物休闲游等5条旅游线路。
(五)提速基础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全面提速基础设施建设,轨道3号线建成通车、7号线征收稳步实施,江汉六桥、长丰大道高架、江发路建成通车,交通环境明显改善。14.5公里汉江湾绿带、10公里张公堤城市森林带和132万平方米园博园、106万平方米张毕湖公园、79万平方米竹叶海湿地公园陆续建成,“两带三园”的大生态格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1%。建设宜家小森林、江发路等一批集中绿地和园林小景,让老百姓享受家门口的绿化。先后争取国家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专项资金扶持1.85亿元、专项建设债券4.43亿元,撬动化工区市政设施建设和土壤治理,汉江湾古田生态新城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改善民生
不断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投资3.2亿元、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投资1.8亿元的福利院养老大楼,投资0.7亿元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总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先后建成。正在加快建设从小学到高中、具有完整教育体系的汉江湾国际教育园。
二、改革创新做法
在古田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程中,硚口区先后在老厂房改造利用、职工安置、安全监管、生态修复、推行绿色建筑等方面探索了一些成功做法。
(一)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推动三老设施改造
搬迁改造中,保留的老厂区主要集中在解放大道以北都市产业创新区,包括武汉轻汽厂、武汉铜材厂、新华印刷厂、福新面粉厂等原厂区以及汉正街都市产业园核心1.将企业改制与老厂区改造相结合,建设都市产业园区。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出资收购原工业企业土地及厂房,资金用于企业改制。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不断推动产业升级,汉正街都市产业园逐步发展成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为特色的都市产业创新区,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湖北省和武汉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2.引入专业运营商,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发掘老厂房的文化价值,引进专业运营商进行创意性改建,实现老厂区改造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引进上海圣博华康文化创意投资公司,将武汉轻汽厂区改建成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中心机电园老厂房升级改造,发展以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创新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集聚园区。
3.传承工业文化,建设硚口工业博物馆。依托武汉铜材厂老厂房,对古田老工业区工业遗存进行平移、复制,收集硚口工业文物及图片资料3000余件,建成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民族工业博物馆,生动再现硚口民族工业创办、兴盛、发展的历史。
(二)依法合规有情操作,务实惠民体现关爱
化工企业搬迁涉及2万产业工人、4千余个家庭,他们相互之间熟悉、信任,甚至是亲戚关系,又同时承受企业外迁、住房拆迁、下岗分流等多重压力,构成了搬迁工作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一个小问题处理稍有不慎极易诱发群体性矛盾。政府必须当好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在安置过程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一点,把群众利益考虑得更合理、更充分一点。硚口区搭建政府、企业、职工三方对话平台,建立与化工企业定期沟通机制、与职工代表长效对话机制,全面了解各方诉求,确保大局稳定。引导企业优先考虑职工分流方案,使职工有了多种途径的自主选择权。
1.对随厂外迁职工,细微之处体现政府关爱。针对远大医药异地搬迁后职工不愿离汉工作问题,与企业方协商调整新厂建设方案,新增单身职工宿舍和夫妻房,多次带领职工代表赴阳新查看新厂建设工地、生产车间、职工生活区建设情况。协调企业安排七台交通车每周两次往返接送轮班工人,免除职工后顾之忧。
2.对就地安置职工,多方争取特殊倾斜政策。针对化工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单一、就业能力偏低、年龄偏大等具体情况,协调市财政、人社等部门给予化工企业职工安置特殊的政策性倾斜。如为在特殊岗位工作满8年的化工企业老职工,争取到提前5年退休的倾斜性安置政策,惠及远大、力诺、无机盐等企业职工288人。
(三)过渡生产实时监管,协同作战力保安全
化工行业历来是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领域,加之临近搬迁,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减少,安全生产意识和监管力度容易松懈,极易滋长事故隐患。尤其是搬迁中大量装置拆除、运输和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等任务,更是对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提出了极高要求。
1.生产过渡期强化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敦促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区化工专班、安监、质监、公安、消防和环保等部门,坚持“包厂制”,落实一日三查,重点治理企业过渡期生产管理上的松、散、软和设施、设备低投入的疲劳带病运行问题。同时,对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仓储外销运输等环节进行有效管控,严防危化品生产、销售、运输环节的爆燃和泄漏造成危害。
2.搬迁准备期做到未雨绸缪、细化方案。要求企业根据实际细化搬迁节点,制定总体方案,并对新厂的基础建设、设备调试、承接试车和老厂的车间停产、设备拆卸、厂房腾退、物料转移等工作制定专项工作预案。各部门围绕企业搬迁,对应各自职能制定相应的执法监管方案,形成一整套监管制度和工作流程,先后拟定制定各类安全预案105个。仅远大制药一家企业,各类搬迁预案就达14个,内容细致到每一个出入口、每一条具体路线的安排。
3.搬迁实施中加强现场指导、一线处置。聘请专家或有技术资质单位到搬迁现场指导,各部门组成应急小组现场保障。成功处置武汉染料厂闲置环氧乙烷钢瓶燃爆、武汉铜材厂金属钙粉自燃和远大医药搬迁现场碰翻危化品储存容器等事故隐患。安全转移处置原洲际集团电镀车间350公斤危险废物,指挥远大医药安全转移化学原料400多吨、成品药上万件,清洗和拆解各类设备4000余套,处理危险废弃物5吨。
(四)严防搬迁二次污染,腾退场地“去毒疗伤”
硚口区化工企业多为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企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生产排放,3018亩企业用地中有1260亩土地被重金属、有机残留物污染,需投入巨额土壤修复费用。化工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如何“去毒疗伤”,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巨大的挑战。
1.创新融资方式,筹措土地污染修复资金。为破解资金瓶颈,由区国资公司发行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城投债券14亿元,专项用于化工企业搬迁及污染土地修复。同时,将土地修复与周边道路、绿化项目整体打包,统一招标,进一步控制修复成本,确保修复效果。
2.高标准推进土壤详查与修复。完成化工企业搬迁腾退地块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普查,有序开展场地环境详查。委托武汉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对远大制药老厂区土壤及地下水设立取样点位150余个,深度达15米,取得有效数据40余万个。
3.强化政府全程监管。对化工企业腾退土地的开发利用,依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与土地开发流程设立有效管理机制,在搬迁前进驻企业收集资料,并对危险废弃物处置情况加强事前监管,有效避免搬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环境突发事件发生。环保部门对取样、检测全程监管并抽样检查,对土壤详查单位资质审核、调查方案及报告专家评审、修复过程监督、修复完毕验收的全过程实施监管,有力保障了详查修复过程数据准确、方案科学。
(五)坚持创新驱动,推进产业重构
坚持创新促改造、促转型,以创新推动空间和功能加快重塑,推动新旧产业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打造全国老工业区转型升级、产业创新示范区。
1.建设多层次的产业空间。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依托古田老工业基地改造,通过整合、改建、新建的方式,引导现有产业园区(孵化器)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园区。依托旧城改造,通过重大产业项目的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和提升营运水平,建设创新型楼宇。依托城中村改造,盘活一批城中村产业用地,转型一批村级工业园,建设众创空间。
2.建设“汉江湾·云谷”。“汉江湾·云谷”选址古田生态组团的中心,东至古田二路、南至田正路、西至古田一路、北至长风路,总规划面积2.49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大片区:南片主要依托1135片打造工业创新总部集聚区,重点聚集航天科技、力诺集团、招商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及互联网应用领域企业总部;北片主要依托新工厂科技园、硚口经济开发区北区、汉正街都市工业区中心园区,盘活工业存量资源,重点集聚大数据应用与服务产业的优质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计划3年内打造10家具有专业化、全方位服务能力的创新运营平台,引进1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投资机构和战略性投资者,新增1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培育100家引领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骨干企业,孵化1000家成长型、潜力型、创新型企业,集聚1万名大数据技术创新升级的“探路者”“引领者”和“梦想家”。
3.制定最优惠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针对大学生创客、创新企业、园区(楼宇)运营主体的不同需求,出台《硚口区支持产业创新若干政策》,从资本、人才、载体等6个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让汉江湾成为创新团队和人才来去最自由、落户最便利、发展最宽松、生活最舒适的地方。
(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打“生态牌”,是彻底改变老工业区城市面貌的特色发展之路。除了布局一些生态园林项目,硚口区还在推进绿色建筑上做文章。
1.打通绿色建筑管控通道。把加快建立绿色建筑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的重点,在全市率先出台《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硚口区绿色建筑项目推进主要节点流程图》,建立了“土地出让—规划立项—设计审查—项目建设—竣工验收—产品销售—运行使用”的全过程闭合管理体系。
2.将绿色建筑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从源头上强化绿色、生态、环保要求,化工企业搬迁启动片二期项目将“所有公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住宅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土地出让挂牌条件,在全市开创先河。
3.能评、立项阶段强化绿色建筑要求。对新建项目,在节能评审环节重点加大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初步技术分析、效益分析等相关内容审查,并在能评审查意见书中明确提出绿建星级标准和同步实施能耗监管系统要求。对建议书、可研报告、申请报告或备案申请表中的“绿色建筑方案说明”进行审查,并在立项文件中予以明确。
4.拓展绿色建筑执行范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规定基础上,结合区情将绿建执行范围扩大至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并于2013年8月1日起执行。通过对执行标准的调整,硚口区绿色建筑建设步伐加快。
5.打造一批绿色建筑亮点工程。瑞典宜家、凯德广场、招商江湾国际等一批区域绿建标杆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
(七)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搬迁改造资金瓶颈
搬迁改造涉及企业搬迁、环境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工作,政府投入巨大。为破解资金难题,硚口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保障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顺利推进。
1.坚持立足自身,充分发挥区级融资平台融资能力。成立硚口区土地储备事务中心和硚口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采取信托融资、社会融资、抵押贷款等模式,融资38亿元,专款用于古田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通过融资和土地开发的滚动推进,全面完成古田区域内化工企业搬迁。
2.用足国家政策资金,最大限度撬动社会投资。2013年以来,先后有汉正街都市工业园中心园区改造、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古田老工业基地综合改造、海尔创新研发中心等13个搬迁改造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及专项建设基金支持5.7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51.47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古田地区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3.抓住政策机遇,率先发行城投债券。为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硚口区主动研究债券发行的相关政策,准确把握有利时点,通过企业债券和其他直接融资产品募集的资金用于搬迁改造项目。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率先通过区级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14亿元,专项用于古田地区基础设施及环境修复。
三、几点启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八年搬迁,充满艰辛。在搬迁过程中展现出的“不畏艰险、敢于担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团结协作、众志成城,锲而不舍、善做善成,人民至上、倾力服务”的硚口新的时代精神,正是激励硚口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启示之一:要善于在多元利益格局下推进工作
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是一个涉及到搬迁企业发展,企业职工分流安置,腾退区域整治、开发、建设,新型产业培育等多个目标体系的系统工程,针对企业、职工和群众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必须想方设法让各个方面都能从搬迁中受益,才能顺利推进工作。让企业能发展:化工企业搬迁不是“污染搬家”,而是帮助企业升级生产工艺,异地发展壮大;不是“单独平移”,而是引导企业抱团搬迁、靠大联强,实现关联发展。让职工有出路:2008年以来,硚口区开发就业岗位9.88万个,安置下岗职工2.38万人次。开展创业就业培训3.31万人次,再就业培训人员重新上岗率超过60%,避免了搬迁期的结构性失业。通过政府扶持、社会筹资,开发公益性岗位2281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9万人次。让群众得实惠:2112户居民乔迁新居,户均居住面积由原来30平方米增加到70平方米。
启示之二:要能够用好的机制和共同的目标凝聚力量
在推进化工企业搬迁过程中,市、区有效建立并落实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搬迁工作领导运作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由市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区政府组成的搬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制定企业搬迁改造的重大政策,提出搬迁计划,研究、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搬迁项目“企业直通车”制度,对每一个搬迁企业都落实了一位市领导负责联系,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在区级层面,成立区搬迁整治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具体工作。各职能部门从工作需要出发,打破条条框框的制约,跳出部门利益的束缚,不分你我、紧密配合,为推进搬迁纷纷助力。相关街道不计得失,积极处置突发事件,耐心做好企业和群众工作,为顺利搬迁铺平道路。
启示之三:要敢于在阳光下创造性地化解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处理问题要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在搬迁工作中,只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只要切实维护老百姓利益,大家都敢于伸出肩膀承担责任,一点一滴把事情往前面推进。积极协调社保部门,在武汉首次出台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政策,解决了双强化工等企业1000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为了实现土地整合利用,创造性地推动拆迁区域集体土地与周边城中村国有土地等面积、等价值置换,实现搬迁启动片的成片成块开发。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创新,做成了工作、化解了矛盾,与企业打成了一片。很多问题企业本可找当地政府解决,因为硚口区的真情实意和热忱服务,这些已搬迁企业往往“舍近求远”,找上门来。
启示之四:要以过硬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落实
化工企业搬迁面临企业改制、土地收储、社会征收、职工维稳、土壤修复等诸多工作,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工作推进越艰难,就越要有过硬的作风作保障。一件事情就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抓工作就是要有“咬紧牙关不放松”的狠劲和“钉钉子”的韧劲。化工企业搬迁能有今天的成效,靠的是所有参战人员的忘我、奉献与坚持。他们中间,有被丈夫调侃“化工专班才是你老公”的专班主任;有立誓“化工企业搬迁一日不完,我就不退休”的“到点”老干部;有因厂房拆迁错过见母亲最后一面、坚守岗位长达六年的专班“常青树”;有数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晨6点钟骑电动车巡查化工区域工地的区“爱岗敬业模范”,还有一大批陆续进入专班迅速历练成长的青涩学子。正是这样一个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实实在在地推动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按照汉江湾古田生态新城和武汉市商业副中心的功能定位,硚口区着眼于增强产业活力,利用制造业搬迁腾退的资源和空间,发挥中心城区的比较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制定新的产业规划,加快构筑现代都市产业体系,推动老工业区产业结构全面转型。以工业总部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集聚,原本污染严重、绿化稀少、交通不便的“城市锈带”正在成为天蓝地绿、交通便捷、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区”。市民的传唱也变为“昂着头,两边瞅,闻到花香是硚口”,硚口彻底告别化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