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6-12-02 11:33:00张民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既促进了经济建设发展,也给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截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武汉文化建设经过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来说,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武汉市文化事业经历了复苏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迅速复苏之后的迅猛发展
武汉文化底蕴丰厚,内容丰富,具有中国中部中心城市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建国初期,无论是专业文化还是社会文化,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音乐美术,也无论是新闻传媒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广远。其中,武汉的京剧与北京、上海形成“三鼎足”之势,武汉专业剧团和剧种之多,占全国第三位;武汉的群众文化与广州媲美,全国一流。然而“文革”十年,百花凋零,武汉文化频临崩溃的边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党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得到落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武汉市文化事业从万马齐喑的沉寂状态逐步转向活跃繁荣的新局面。
从1979年到2002年,是武汉文化快速复苏和全面发展时期。1979年至1982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突破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使文化事业全面迅速复苏。随之而来的是文化领域多方面都呈现出快速发展、走向繁荣的新气象。
一、专业文化各具特色
改革开放的强劲春风,使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迅速恢复建制,京剧、汉剧、楚剧、话剧、歌舞表演及杂技表演被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现出新的魅力。根据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较古老剧种纷纷上演优秀传统剧目,新文艺团体积极创作上演优秀现代剧目。武汉歌舞剧院率先演出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歌剧《启明星》,在建国30周年全国歌剧调演中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伴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的步伐,武汉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从1983年开始全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组织各种形式的承包小分队和演出团体、竭力增加演出场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武汉文艺演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据1983年实施承包第一年统计,全年共演出3473场,是未承包时演出场次的两倍多。1985年,武汉文艺单位普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调整结构,引进竞争机制,由竞争到重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促进文化艺术推陈出新,健康发展。1985年武汉楚剧院创作演出的《狱卒平冤》获全国7项大奖;1988年,京剧团采取优化组合,创作演出的大型上古京剧《洪荒大裂变》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京剧新剧目探索奖”;1990年市楚剧团根据何祚欢同名小说改编演出的楚剧《养名的儿子》赴京演出,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市汉剧院实施“汉剧百出工程”,拯救了一批失传剧目,同时创作出一批历史剧、大型现代剧及综艺节目,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被省、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省、市汉剧艺术大师称号;武汉话剧院实行自由组合、分团承包,依靠“自救”走出困境,在全国邀请名编、名导、名角,创作演出话剧《同船过渡》,1995年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一时期相继推出的《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春夏秋冬》等一大批优秀剧目,造就了一批优秀话剧演员,形成了真实生动,时代特征鲜明,富于整体性和雅俗共赏的现实主义风格;武汉歌舞剧院改编演出歌舞诗乐《楚韵》也获得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等三项大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说唱表演艺术在改革大潮中充分发挥了“文艺轻骑兵”作用,小曲、评书、渔鼓、大鼓等湖北地方曲种占据演出一定比重,深受市民喜爱。80年代初,夏雨田、何祚欢成为这一时期业界领军人物,而80年代中后期,张明智以其丰富多变的格式,激情曼越的曲调和恰到好处的独白,成为新一代湖北大彭的优秀表演艺术家,青年演员陆鸣、赵卫国等充分发挥说学逗唱、吹拉弹唱的才能,口技与相声“杂交”,说唱与小品“嫁接”,创新了汉派说唱风格,而独角戏演员田克兢以一人多角、出神入化的表演在“华林杯”全国曲艺大赛中一举夺金。武汉杂技团青年演员李莉萍《柔术顶碗》获第九届“摩洛哥国际杂技节金小丑奖”,集体形式排演的“排椅造型”也获国际大奖。武汉杂技团在体制改革中奇葩绽放,精品不断涌现,相继有7个节目获得国际比赛金奖。武汉杂技作为特色文化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颇有影响。
1995年后,武汉专业文化进一步巩固基础,稳定发展,对院团结构进行调整,确保优势,规避重置,精减为9个演出院团,使布局趋向合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调整后的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注重实施精品工程,树立文化品牌,增加演出场次,而且积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演出市场。同时,市话剧院、说唱团、乐团、歌舞剧院等纷纷与企业联姻,建立文企联合体,拓展演出渠道,逐步探索文化产业化路径。
二、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群众文化经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复苏后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巩固提高。截至2000年底,全市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区级文化馆13个,街(乡、镇、场)文化站207个,文化室2300多个。文化馆、站积极探索内部机制改革,全面推行馆、站长负责制,开展以文补文活动。全市群众文化由服务型向经营型转变,由小文化、专题文化、特色文化逐步向大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基层文化方向发展,并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的基本建设。
群众文化特色鲜明,异彩纷呈。1983年武昌区三角路依靠集体经济力量,由农民兴办了一所大型、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开创农民办文化的先例,全国瞩目。由江汉区于1978年率先倡导的“武汉之夏”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陈丕显提出要以各类丰富多彩的纳凉文化活动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城市文明建设。此项活动逐年深入,规模一年大于一年,变成一项全市性的文化活动,至2002年共举办了25届。
这一时期,武汉高校文化活动也得以健康发展。1987年至1993年,市文化局、市群众文化馆和洪山区文化局等组织了3届大学生文艺调演活动。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均建立了学生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等,各校纷纷设置了文艺选修课,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广场文化得到张扬,逐步打造了武汉剧院音乐广场、杂技厅戏剧曲艺广场、青少年宫文化广场、黄鹤综合文艺广场、流动电影广场等5个市级特色文化广场和16个区级特色文化广场。广场文化活动规模大、创意新、特色浓、影响面广,每年市、区21个文化广场开展文化活动约200场,观众达15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文化设施建设初现端倪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武汉市开始注重规模建设文化设施。首先是扩建和改建市区人口集中地区的文化站(馆),如建成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江汉区文化馆等,随后引进外资重新装修改建民众乐园,使社会文化设施得到改善。武汉杂技厅的建成使用,为武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杂技厅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既交流了国际先进的杂技艺术,又提高了武汉的知名度。武汉电影城的竣工开放,使武汉电影发行和放映得到较大发展。武汉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成为武汉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同时一些小型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如武汉剧院第一期维修工程竣工,江夏剧院、青山剧院、关山剧院以及市话剧院小舞台、武汉曲艺中心、儿童艺术剧院综合楼等陆续交付使用。这些文化设施的竣工投入使用,使武汉文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武汉大胆进行探索,以经营的思路开发武汉文化资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补充,使文化设施建设出现崭新局面。武汉博物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湖北大剧院、龟山电视塔、洪山体育馆、武汉体育中心、武汉影视城大厦、长江日报报业大厦等,这些一流水平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投入使用,较大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武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了武汉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建设过程之中,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初步建立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事业的有效运作机制,使市级文化设施建设显示出较高水平,还带动了一大批覆盖社会、层次分明、相得益彰的社区文化设施的兴起建设,形成了大城市文化建设的全新框架和坚实基础。
四、文艺“汉军”的崛起勃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武汉市文联及作家协会组织得以恢复。思想解放,拨乱反正,一系列文化政策的落实,催促文学新生,“汉军”崛起,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蒙冤搁笔的老作家重新焕发了创作活力,姚雪垠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徐迟发表了报告文学《地质之光》和《哥德巴赫猜想》,曾卓创作了诗集《老水手的歌》和散文集《听笛人手记》。这些经典之作为人称道,在全国影响巨大,为武汉新时期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以刚健的正气为其定下了特色基调。
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一批中青年作家开始崭露头角。王振武的《最后一篓春茶》、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姜天民的《第九个售货亭》等作品,从一味抚摸伤痕、咀嚼痛苦中蜕脱升华,表现人们对新时代、新生活的积极向往,成为新时期武汉文学的代表。
- 上一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 下一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