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武汉在近代的一次崛起

发布日期:2010-06-07 10:10:00

回望3500年武汉城市史长河,虽然在南宋时,武昌就上升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之一。在明末清初,汉口则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但是,最令武汉人骄傲的就是百年前的晚清时代,武汉城市迅速崛起。深处内陆堂奥的武汉三个古镇,一跃而成为中国著名的近代都会,中部的中心城市。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考察,武汉展示出城市雄风,武汉人口达到近百万之众,城市实现早期近代化,其经济总量超广州、越天津,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惊呼武汉正紧追上海,赞为“东方芝加哥”。

第一,武汉修成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全国最长的铁路干线——京汉铁路,拉近北京、武汉间的距离。此路一通,往昔步行一月才能从武汉到达北京,一下为一天一夜的火车行程所取代。与之相伴随,武汉商圈迅速扩展至河北、河南。以往河北、河南货物多东输天津,此后,则与武汉形成巨大物流。

第二,武汉打造出国内一流近代工业基地。汉阳铁厂规模宏大,号称“东亚雄厂”。外国人惊呼“看到了东亚睡狮的觉醒”。汉阳兵工厂为国内最大军工机械工厂,“汉阳造”的品牌饮誉全国。武昌纺纱、织布、制麻,缫丝四局的建成投产,又使武汉跻身于上海、青岛等几个纺织工业基地之列。在辛亥革命前,武汉有大型官办工厂约20家,民营企业120多家,形成了钢铁、机械、轻工纺织工业基地,令举国刮目相看。

第三,武汉轮运与外贸勃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从汉口港出发的轮船,直通日本横滨、大阪,海轮还远航欧美。1910年,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亿3千万两白银。武汉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直接对外贸易常居全国第三、四位。间接对外贸易有21年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在汉外国洋行100多家,银行约10家,外国驻汉领事馆15家和代办处5家,常住武汉外国侨民达2000多人。

第四,武汉的内贸、金融昌盛繁荣,汉口商户达7000多家。货到汉口,汉口货物辐射到周边各省。

第五,武汉学堂林立,文教昌盛,大力培育人才,涌现出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等著名高等学府,出国留学者如过江之鲫,1903年,湖北全省留日学生人数达1360人,为全国各省之最。湖北、湖南图书馆为全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武昌亚新地学社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地图出版社。湖北官书也很具规模。

第六,湖北新军称雄。当时北有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南有湖北新军,总计一镇一昆成旅,人数15000人。在近代化操练下,技艺精良,军伍称盛,成为中国劲旅,在全国会操中获得大奖。后在辛亥武昌起义中,许多革命官兵成为反清主力。

第七,城市规模扩展,人口上升,武汉三镇在嘉庆时只有20多万人。在清末时,三镇总人口接近100万,在全国城市中处于前列。市区规模日益扩大,汉口在修筑京汉铁路、张公堤之后,区域面积扩大几十倍。昔日汉口局限于汉水口的狭长地带,以汉正街为中心市场。此后,市区中心向下位移至六渡桥、江汉路一片,形成新的市区中心和近代化市容市貌。武昌也走出城墙,向积玉桥和白沙洲方向扩展。汉阳则兴起了汉水边的十里钢城和工业区。在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城区、近郊区面积已达162.53平方公里。

武汉在晚清时的这次崛起,连续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走向近代化为主线,初步实现了从三个古镇到近代开放型城市的转型。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因工而兴、因商而兴、因教而兴的发展特点,使武汉从手工业、小商业时代进入近代工商文明时代。

创造武汉这一发展奇迹的是武汉人民,包括一大批工商企业家和广大市民、工人在内。他们既抵制列强侵略,又善于学习、引进西学、西艺、西技。既爱国又向西方学习,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在这里不能不追寻到主政湖北武汉约20年的湖广总督张之洞。

在张之洞莅鄂以前,武汉没有一个国人自办之近代工厂,没有一所国人自建之近代学堂,也没有派出过一个留学生,引进一个外国人才。当时湖北官场因循守旧,在洋货滚滚而来,洋人翩翩而至时,或则恐惧惊呼,或则麻木不仁,只愿当太平官,保乌纱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1889年张之洞从广东调任湖广总督,站在武昌江边,面对滔滔江水,这位敢于任事、敢于做大事的名臣,排除来自官场和民间的阻力,克服财政上、人力上的困窘,出台了一系列大动作,真是“一鸣惊人”,“举国刮目”。

正是在张之洞治鄂时,武汉步入早期近代化,武汉城市地位崛起为全国第二位的近代都会,形成武汉城市发展的高峰,进而为武汉爆发一场举世震惊的辛亥革命创造了深刻的城市背景。张之洞所派出的留学生,回鄂后传播革命思想,创造革命组织,他们楔入新军,掌握枪杆子,新军迅速革命化,许多人参加革命组织。张之洞创造汉阳兵工厂,创造出七九式步枪即汉阳造的品牌,后来在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就是端着汉阳造打响起义枪声,这一壮观场面已雕刻在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明年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周年,张之洞并不是什么革命者,他当初的改革和建设,主观目的是挽救衰败的清王朝,但却不自觉地在客观上为武昌起义爆发打造了城市背景。

总结张之洞对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作为,一言以蔽之,打造武汉早期近代化,推动武汉城市的近代崛起。他的学生张春霆有一段话相当精彩:“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张之洞)20年缔造之力也。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实,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张之洞企图借近代资本主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专制制度,但在客观上却为武昌起义准备了条件。

张春霆又说:“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以武昌地处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又云:武汉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系所培养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都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种豆得瓜”——张之洞种下的是洋务新政的种子、而最后收获的则是武昌起义的革命果实!

作为一位企业家、教育家和改革家,张之洞的事功,得到了后世的尊重、钦敬,毛泽东曾说:“说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他还对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说,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你们要后来居上”。

孙中山在1912年4月到武汉时,考察了汉阳兵工厂和武昌、汉口,称赞张之洞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条件,是一位“不谈革命的革命家!”

辛亥革命距今近100年了,全市人民正翘首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庆。此时此刻,回望百年前张之洞治鄂所造成的武汉早期近代化,雕造武汉城市的崛起兴盛,人们倍感武汉需要再振雄风,营造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这应当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